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中大象配资,目前位居前十的城市有香港、上海和深圳,其中香港被公认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。回顾过去三十年,香港在亚太地区的金融地位遥遥领先,远超东京和新加坡。
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金融中心的标准有很多,其中之一便是“本外币存款”的总额。这个指标涵盖了城市内企业存款、居民存款、机关团体存款、财政性存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等多方面内容。本外币存款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财富存量,相较于GDP,它能更为真实地展示城市的经济实力。作为我国的顶级城市,香港与上海的本外币存款额分别有多高呢?
香港的银行业十分发达
上世纪90年代中期,香港回归祖国之前,香港共有近390家银行,总资产规模超过7万亿港币。其中国内外的持牌银行有185家大象配资,有限制牌照银行64家,接受存款的公司为135家。在这些持牌银行中,外资控股或海外注册的本地银行占据了94%以上。此外,外资银行在香港设有160多家代表处。这些银行在香港开设的分支机构已经达到了1468家,服务网点达到1.24万家,平均每0.09平方公里或每125户居民就有一个网点,密度位居全球前列。
香港回归后近30年,尽管持牌银行数量减少至140家,但其总资产规模却增长至27万多亿港币,几乎是原来的四倍。在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,有80家在香港开展业务,其中汇丰银行、中国银行、渣打银行和恒生银行是四大规模银行。汇丰银行规模最大,香港区资产总规模达到10.5万亿港币,市场占有率为39%,贷款规模为3.6万亿港币,均为同行业内之最。
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分支,也是香港的第二大商业银行集团。自1994年起,中银香港成为香港的第三家发钞银行。目前,中银香港在香港的分行已超过300家,资产总规模接近4万亿港币。2023年中银香港的纯利润为382亿港币,同比增幅达到16.8%。
随着金融机构的国际化,金融业务也趋向国际化。由于香港的银行业大多由外资银行或外来资本控股,且香港本身便是国际金融中心大象配资,这使得银行的国际化业务尤为显著。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银行体系通常会维持巨大的外债净额,外部资产、外部负债以及外币部分的资产和负债均显著增长,并占据主导地位。
自2022年以来,香港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稳步上升,截止到2025年初,存款总额已达到17万亿港币,其中大约有1.1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。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,全球约80%的离岸人民币结算都在这里进行。
上海本外币存款接近22万亿
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,上海位居第六。这些年来,许多全球顶级投行和资产管理机构纷纷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募基金、私募基金、证券公司和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。世界各大洲的知名银行巨头也纷纷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,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,是内地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城市。
根据最新数据,截止到2025年2月底,上海的本外币存款余额已达到21.82万亿元,尽管增速有所放缓,但总额依然庞大。具体来看,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.56万亿元,外币存款余额为1753亿美元,同比增幅为11.5%。在本地银行中,浦发银行以5.2万亿的存款总额位居首位,成为最大的银行集团。
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排名第二,拥有近500个营业网点,员工总数接近1.3万人,个人客户突破2500万户,存款总额超过2万亿人民币。
根据人民币与港币的兑换比率大象配资,上海21.82万亿的存款折合为23.34万亿港币,比香港高出约6万亿港币。上海无愧是中国的第二大金融城市,仅次于北京。
盛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